眼下,有一个热词叫“AI幻觉”,是指对AI进行提问时,输出的内容看似合理,实则经常出现“与输入问题意图不一致,与世界知识不一致,与现实或已知数据不符合或无法验证”等问题,有时还会不懂装懂,胡编乱造。
AI,即人工智能。在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,AI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,“AI幻觉”也可能出现在不同场景之中。如果指挥员在借助AI进行战场侦察、情报获取、决策辅助、方案选择的过程中,不假思索、信以为真,就可能导致信息谬误、决策失误和行动失败。
从世界近几场局部战争看,无人集群的蜂群作战、智能系统的态势预判、算法驱动的精确打击等,展现出了智能作战系统和武器装备自动分析、自动研判的特殊优势。这种“自动”行为,从表面上看拥有了“自主”意识,其实是一种在既定框架内的机械式运作,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表层模仿,永远替代不了指挥员的自主意识。
恩格斯曾讲:鹰比人看得远得多,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。人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,有着独有的思维优势。指挥员的自主意识,是一种基于丰富的知识储备、任务经验,以及通过对战场态势的深度理解、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对,所形成的独立思考与科学决策能力,蕴含着人类的智慧、胆略和创造力。这是一种建立在对战争规律深刻把握基础上的主动选择,而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只是搜集、模仿、复制、延伸人类的一些思维模式和行动,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决策。
“无论处于怎样复杂、严重、惨苦的环境,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。”战争远远不只是“计算”问题,还有运筹、谋划、欺诈等一系列思维上的“算计”问题。夫未战而庙算胜者,得算多也。不管人工智能武器如何发展演变、达到何等尖端程度,它都不过是基于人类需要而由人类研发和制造的一种器物而已,而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始终是人不是物。从目前情况看,人工智能技术尚无法解决军事领域的“算计”——谋略问题,未来也难以完全替代和超越人类的思维与智慧。
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朱迪亚·珀尔有一句名言:“数据是深度愚蠢的。”像任何事物一样,人工智能既有特定长处,也有明显短处。未来战争作战行动的突然性、瞬时性越来越突出,作战节奏将以分秒计算,而人工智能系统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,将使战场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。故而我们应慎之又慎、察之再察,而不能把辅助手段当成替代工具,不能将AI技术看作万能武器,更不能让人工智能削弱人类思考。
霍金曾这样评价人工智能:“它既可能成为人类迄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,也可能成为最糟糕的事。”尽管人工智能存在天然缺陷,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优秀的“参谋”和助手。广大官兵特别是各级指挥员应不断强化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,深入掌握智能算法和相关系统运行原理,做到运用而不迷信、依托而不依赖、善用而不滥用,扬长避短、为我所用,优势互补、掌握主动,努力达到在战时全面掌握信息、准确判别态势、高效分析处理、科学指挥决策,最大限度地让战争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。(岳伦)
九五配资-九五配资官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官网-专业期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